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這幾年,醫生多點執業、醫療分級診療等醫療改革政策陸續出臺后,國內掀起一輪醫療投資熱。
馬云曾說,“下一個首富,將出現在醫療領域。”
這幾年,醫生多點執業、醫療分級診療等醫療改革政策陸續出臺后,國內掀起一輪醫療投資熱。
信益資本創始人郝信星,看了一圈醫療項目之后發現,水漲船高的醫療項目估值讓投資人望而卻步。于是他決定自己創業,從此他多了一個身份——北京諾春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12月17日,一款整合海內外醫療資源的平臺“伙伴醫生”上線。伙伴醫生正是諾春風旗下的醫療品牌。
“未來醫療是十萬億級的市場”
2016年5月份,中國平安旗下“平安好醫生”完成5億美元的A輪融資,估值達30億美元。2015年底,微醫拿到3億美元E輪融資。
郝信星看到了布局醫療的希望,“國家鼓勵利用民間資本、互聯網緩解醫患矛盾、就醫難的問題。”他判斷,醫療行業未來將是十萬億級的市場蛋糕。一些明星醫療項目估值隨著投資涌入而水漲船高,給創業者帶來了信心的同時,也讓投資人望而卻步。
作為投資人,郝信星看了一圈項目后得出了一個結論,“一二級市場倒掛,當前再進入、投資很不劃算。”他決定擼起袖子自己干,諾春風醫療應運而生。
諾春風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伙伴醫生。這款產品目標是聚合海內外醫療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成為為用戶提供移動醫療與健康管理的綜合性應用平臺。業務主要有手術預約、海外就醫、VIP通道、慈善公益四大板塊。
令郝信星吃驚的是,在還沒有BP(商業計劃書)的情況下,他就被無數的投資機構找上門。他拒絕掉了高出一倍多估值的投資。最終,他接了中民投的第一大股東孫翔的橄欖枝,對方以3000萬進入諾春風的天使輪投資。另一位合作伙伴——《生命時報》,將為伙伴醫生提供優質的合作資源以及媒體資源。
伙伴醫生想讓大家都看得起病
這幾年,醫療創業項目如雨后春筍,以每年兩三千的數量增長,同時以高出50%的死亡率迅速退出市場。郝信星分析原因,第一沒有找準方向,二是團隊能力有限。
前期,伙伴醫生將定位于中高端用戶,與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合作,提供定制化服務;后期,將展開輕問診項目,為基數更大的群體提供便利的平價服務。伙伴醫生將臺灣達芬奇手術技術、瑞士抗氧化技術等國外高精尖的醫療資源引進國內,同時提供海外重癥轉診、遠程診療、國外體檢等服務。
在盈利模式上,伙伴醫生以向用戶收取咨詢費用、海外醫療服務費為主,以及醫藥電商等模式。郝信星認為,未來會將線上、線下打通,將輕資產和重資產相結合,引進日間手術室、檢查設備等。
此外,國內業務方面,伙伴醫生提供的是副主任級以上醫生手術預約服務。一是為病人找到更快、更優的看病途徑,二是借著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解放醫生生產力。
郝信星覺得,“醫療不是靠暴利賺錢,而是擁有公平競爭的市場,讓大家看得起病,沒必要把價格抬得過高”。為了幫助貧困人群解決看不起病、看病難的問題,伙伴醫生計劃發起公益基金,鼓勵、呼吁愛心人士捐贈藥品、醫療器械,醫生捐贈問診、手術。
該基金還將為醫生提供跨境雙向交流,提升學術水平,也將組織國內頂級醫生到三四線城市實施幫扶計劃,幫助醫生做軟性實力的建設。郝信星表示,“我們想要實現醫療的商業價值和公益價值的共贏”。
出身金融行業的郝信星,與眾多金融機構、保險行業均有合作經驗,伙伴醫生計劃將這些客戶轉化為第一資源。此外,伙伴醫生還集結了原阿里副總裁、在美國醫療保險行業從事十六七年的聯合創始人、微軟高級工程師等多位專業人士。
目前,伙伴醫療已經與美國一千多名醫生簽約,其中85%的是博士醫生學位;在日本,它與日本最大的醫療集團合作,覆蓋200多家醫院;在臺灣,與400多名醫生簽約。明年,海外醫療版圖還將擴展到德國、瑞士。
本文由-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
上一篇: 醫院檔案數字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