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蒸汽機來了,一窩蜂造船修鐵路的時代終將過去,但是地理隔閡的打破帶來的全球化浪潮才剛剛開始,放眼望去各行各業都有變革機遇,為什么要哀嘆呢?只是造船修鐵路的人,做不了經濟全球化的事兒罷了。
這個時代才剛剛開始
最近,一篇名為《一個資深互聯網創業者的哀嘆:一個時代即將落幕》的文章傳遍了創投圈。作者回顧了投身互聯網創業的六年時間看到的行業百態,有團購O2O為代表的燒錢補貼邏輯,有小米為代表的高性價比+渠道變革邏輯,有公眾號、直播、O2O為代表的刷單造假邏輯,六年時光,花團錦簇,好不熱鬧。
然而金磚堆砌并沒有打造出下一個BAT,層出不窮的風口也紛紛后繼乏力,驀然回首,互聯網產業愈發壟斷,新來者機會越來越少。BAT以不到行業3%的勞動力,創造出將近行業一半的GDP,其他的從業者合起來人均創造6萬多GDP,不但遠遠低于北上廣深人均水平,更落后于絕大多數被人輕視的傳統行業。作者不禁哀嘆,一個時代即將落幕。
時代真的要落幕了?
蒸汽機來了,一窩蜂造船修鐵路的時代終將過去,但是地理隔閡的打破帶來的全球化浪潮才剛剛開始,放眼望去各行各業都有變革機遇,為什么要哀嘆呢?只是造船修鐵路的人,做不了經濟全球化的事兒罷了。
時代的落幕?時代,才剛剛開始,而產業+互聯網,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機會。
產業互聯網的機會在哪
投資的機遇來自于變化。傳統產業之所以會出現變數,本質是因為這些產業目前的產業鏈結構、資源分配規則是在產業上升期的歷史背景下逐步成熟的。而隨著產業供給與需求側發生重大變化,例如消費結構升級,例如產能過剩,原有結構將不適應新的產業發展需要,變革勢在必行。變革的背景,是成熟產業的鏈條比較長,涉及的主體比較多,業務環節比較多,原有的生產要素投資過剩,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有素質的從業人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通過把一個線下環節搬上線上,比如絕大部分汽車電商,或者所謂o2o,線上倒流,線下做實體店,實際上互聯網提升的效率非常有限,在整個產業鏈上的改革是非常膚淺的。和線下原有過剩的投資競爭更是無趣。
同時,在要素過剩的情況下,給任意要素,甚至,也是更重要的,給所有要素提供一套工具,所謂的賦能,也很可能不能成功。這種情況下,以工具,比如軟件,云服務,鏈接平臺等等,為行業提供服務的,基本上都不行。甚至不過是讓這些過剩的要素廝殺的更厲害,對整個行業未見得有好處。
那么是不是找不到標準了呢?其實標準也很簡單。現在看就是有這么一種團隊,意識到了行業的弊端,對整個行業流程有清晰的認識,對各個環節的問題,從業人員的困惑,能力的缺失都很清晰,他們于是試圖重建一套業務流程,更關鍵,是重建所有從業的個人、組織之間的利益契約,重建他們之間的生產關系。
如果一個團隊,深悟行業的各個環節,對其中的從業人員了解,困境了解,能力盲點了解,痛點了解,重新設計一個業務流程,重新設計各個環節的分工,賦予他們能力,自己成為組織者、賦能者、新利益關系的設計者和主導方,那么這個團隊一定會找特定的技術人員,按照這個設計的新流程,新賦能,給各個從業的小B端和個人提供工具。比如幫幫賣車,比如流量變現平臺,比如社區醫生登記和導流,比如專家幫扶縣市醫院學科建設,比如協助專家申請商標技術注冊和市場推廣,甚至創業。這時候工具才具有產業價值。
理解了這一點,找什么樣的團隊,能在產業互聯網這個圈子里有所作為也就不言而喻了。毋庸諱言,目前的創業者,百分之95以上,是想給某一個環節設計工具或平臺,給某一種要素或者幾個從業要素提供工具軟件,這都是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解決行業真正的問題。也許有團隊能從開始提供一套工具開始,逐步領悟行業痛點,試圖打通整個環節,但說實話肯定不是多數。而且如果真的到了這一步,那開始的工具一定也要變革才行。
歸根結底,產業互聯網的未來巨頭,一定是產業的組織者,賦能者,利益分配設計和主導者。只提供工具的是賦能者,但沒有深入到產業鏈場景中去為新的產業結構設計利益分配方案,因此很難落地。另起爐灶自建體系的是利益分配者,或許有可能重新設計出一套最高效最符合未來的方案,但是沒有給現有要素賦能,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利益阻力,因此也是不可行的路線。只有結合了這兩點,企業才有望從一個服務者的身份進化為組織者領導者,這應該就是產業互聯網巨頭的雛形。
和虧損的人競爭是可恥的,讓虧損的專業人員具備能力實現盈利才是王道,成千萬人之業,鑄造自我大業。
本文由-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
轉載自投資界
原文鏈接://news.pedaily.cn/201612/20161220406972.shtml
上一篇: 醫院檔案數字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