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初看標題,大伙兒可能以為這是一篇談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的文章,其實這回聊的是關于“人社”被加以“互聯網+”平臺發展新模式。而近日,關于這個關鍵詞,騰訊研究院、互聯網+合作事業部、微信城市服務也聯合發布了全國首份《“互聯網+人社”發展白皮書》,從用戶端、供給端等層面詳述了目前互聯網+人社所取得的進展,可以說,為當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的工作信息化,和加以互聯網新技術提供了重要參考。
簡單的把人力招聘、保障管理搬到網上,那不是“人社+互聯網”,用技術推動工作觀念轉變和服務方式轉型才是重點。
《白皮書》顯示,近兩年“互聯網+人社”在全國加速落地,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共125個地級市(直轄縣)在互聯網服務平臺上開設了人社服務的入口,其中,長沙、深圳等城市在社保服務做了諸多創新,為社會公眾提供更輕量、更便捷的服務。
這便標志著,我國人社信息化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時代,國家政策的頂層規劃、技術環境的創新發展、用戶移動端使用習慣的養成等因素,使“互聯網+人社”開啟了一個新模式。這也催生了“互聯網+人社”生態在快速形成。大數據、云計算、安全技術作為支撐,“互聯網+人社”的解決方案間接推動著人社服務方式和服務體驗的快速轉型。
信息化的快速普及,讓人社這項傳統工作,開啟了基因變化:云化、移動化、社會化、數據化的四重發展。微信城市服務平臺、在線社保查詢、醫保查詢、公積金服務等諸多人社功能,實現了各級政府行政服務大廳、政府網站、政府APP、城市服務等不同服務渠道的融合發展。
同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互聯網+人社”2020行動計劃的通知》更明確提出,對線上服務要“應上盡上”(服務廣度)和“全程辦理”(服務深度)。據統計,目前“互聯網+人社”工作覆蓋全國362個城市,累計服務用戶超過2.1億,其中人社服務共覆蓋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共125個地級市(直轄縣)。人社服務在廣度上已基本覆蓋人資、就業和社保三大塊,其中社保服務覆蓋最廣。民眾對線上社保/醫保查詢、就業信息查詢等服務已經逐步養成使用習慣,且保持了較高的用戶粘性。
高粘性的用戶群體,意味著互聯網向人社事業傳遞的價值在于——“連接”和“創新”。通過“連接”,改變著公共服務的供給模式,解決了現存觸達用戶效率低的痛點;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應用破解現存的人力與社保的難點問題和人群增量挑戰,實現治理創新。
舉例來看,“互聯網+人社”已經為全社會帶來了看得見的社會價值。例如2016年8月以來,深圳南山5家醫院試點醫保移動繳費服務,至今已有超過33萬的深圳市民使用過微信的“醫保移動支付,省略線下醫保掛號、掛號繳費和門診繳費3 次排隊步驟,為深圳市民節省超過1.1萬小時。目前全國已經有120個城市的公眾可直接在線上進行社保查詢。通過將社保查詢、醫保支付等服務流程移動化,解決用戶排隊時間長、查詢不方便、醫保結算繁瑣等民生服務痛點。未來,人臉識別、LBS、移動支付等技術也使“互聯網+人社”的輕量化成為可能。通過身份認證、查詢、繳存、導航、支付等關鍵環節的輕量化,能有效的縮短人社服務的時間。目前,可以見到的案例是,基于人臉識別技術,南寧在全市推行身份信息電子化,讓市民在微信上擁有一張24小時不怕遺忘的“身份證”。
作為當今最為火熱的技術之一,大數據也將成為人社事業的新能力,并在感知、發現和決策三大場景展現巨大的威力。基于龐大而富有價值的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可對醫保、養老、就業、醫療等業務和行為進行精準“畫像”,形成對大眾公共服務個性化需求的感知與預判能力。
走向信息化生態新模式的新型“互聯網+人社”,代表著未來人社工作的信息化新行動藍圖。或許隨著各級人社職能部門推進“互聯網+人社”,以后會有更多的人去選擇在線完成他們的職位選擇、社保查詢、醫療服務預約與支付,保持較高的用戶粘性和回流率也將是一個必然趨勢。
本文由-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
文章轉載自: 比特網
原文作者:徐征
原文鏈接://www.wtoutiao.com/p/552Rj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