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朋友們好,今天的內容主要圍繞水晶宮結構圖展開,同時會為您解答與龍宮水晶宮圖片相關的常見問題,希望對您有幫助,下面進入正題!
本文目錄
水晶宮,這座位于英國倫敦的標志性建筑,是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的誕生不僅見證了英國工業的崛起,更展示了人類建筑與科技融合的巨大潛力。本文將圍繞水晶宮的結構圖,深入剖析其建筑美學、工程技術以及歷史價值,以展現這座建筑奇跡的魅力。
一、水晶宮的結構圖
水晶宮的結構圖展現了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工程技術。以下將從幾個方面進行解析:
1. 框架結構
水晶宮采用鋼架結構,其特點是輕巧、堅固、可拆卸。這種結構使得水晶宮在建造過程中可以迅速組裝和拆卸,便于運輸和重建。鋼架結構的應用,在當時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
2. 玻璃幕墻
水晶宮的玻璃幕墻是其最為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這些玻璃面板采用特殊的工藝,既保證了室內采光,又具有保溫隔熱的功能。在當時,這種玻璃幕墻的應用堪稱一絕。
3. 建筑空間布局
水晶宮的空間布局合理,內部空間寬敞明亮。其主體結構為中央大廳,四周分布著各種展覽廳、休息廳和輔助設施。這種布局既滿足了展覽需求,又保證了參觀者的舒適體驗。
二、建筑美學與工程技術
1. 建筑美學
水晶宮的建筑美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簡潔流暢的線條:水晶宮的外觀線條簡潔流暢,展現了古典主義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當時被認為是最具現代感的表現形式。
(2)獨特的造型:水晶宮的頂部采用圓弧形設計,寓意著無限的發展空間。這種造型在當時極具創新性,成為后世建筑設計的典范。
(3)光影效果:水晶宮的玻璃幕墻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獨特的光影效果。這種效果使得水晶宮成為了一座充滿詩意的建筑。
2. 工程技術
水晶宮的工程技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鋼架結構:水晶宮的鋼架結構在當時是一項重大突破,為現代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
(2)玻璃幕墻:水晶宮的玻璃幕墻采用特殊工藝,保證了室內采光和保溫隔熱效果。
(3)預制構件:水晶宮的預制構件便于運輸和組裝,提高了施工效率。
三、歷史價值
1. 展示工業革命成果
水晶宮作為19世紀工業革命的代表作,向世人展示了英國工業的輝煌成果。它不僅代表了英國在建筑、科技、藝術等方面的領先地位,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2. 推動建筑發展
水晶宮的誕生推動了建筑領域的發展,為現代建筑提供了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支持。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工程技術,對后世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促進文化交流
水晶宮作為世界博覽會的主要場館,吸引了眾多國際友人前來參觀。這不僅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水晶宮,這座工業革命時代的建筑奇跡,以其獨特的結構、精美的設計和豐富的歷史價值,成為了人類建筑史上的瑰寶。它不僅見證了英國工業的崛起,更展示了人類建筑與科技融合的巨大潛力。在今后的日子里,水晶宮將繼續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和學者前來參觀研究,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見證。
問題一:水晶宮是什么意思 5分 水晶的宮殿!
問題二:小說簡介里的水晶宮是什么意思 一男多女開后宮
問題三:水晶宮在動漫里是什么意思 后宮
在起點小說里經常看到,因為起點會和諧掉很多詞語,所以用水晶宮來代替。
問題四:水晶宮是什么意思? 水晶宮與世博會于1851年同時誕生,水晶宮是英國倫敦一個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建筑奇觀之一。“水晶宮”建成于1851年,最初位于倫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園內,是萬國工業博覽會場地。1854年被遷到倫敦南部,在1936年的一場大火中被付之一炬。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表示它的燒毀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2013年10月5日,中融集團董事長倪召興表示,計劃斥資5億英鎊,在原址重建這一地標性建筑,曾輝煌一時的“水晶宮”可能會再次矗立在倫敦南部。
“水晶宮”是一家以諷刺文章著名的Punch雜志因其建筑通體透明寬敞明亮而給予的名稱。
問題五:水晶宮是什么意思 (⊙o⊙)…水晶宮不是英超的一支球隊嗎
問題六:水晶宮是什么意思?? 是新手有什么不了解的話,只要不要太快買,
看你是新手,多賺錢有什么不好
聰搓洲澆矩
問題七:英國歷史上的“水晶宮”是什么? “水晶宮”是一座展覽館,專為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工業產品大博覽會而設計建造。 “水晶宮”位于倫敦海德公園內,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建筑面積約7.4萬平方米,寬408英尺(約124.4米),長1851英尺(約564米),共5垮,高三層,由英國園藝師J・帕克斯頓按照當時建造的植物園溫室和鐵路站棚的方式設計,大部分為鐵結構,外墻和屋面均為玻璃,整個建筑通體透明,寬敞明亮,故被譽為“水晶宮” 。 “水晶宮”共用去鐵柱3300根,鐵梁2300根,玻璃9.3萬平方米,從1850年8月到1851年5月,總共施工不到九個月時間。1852-1854年, 水晶宮被移至肯特郡的塞登哈姆,重新組裝時,將中央通廊部分原來的階梯形改為筒性拱頂,與原來縱向拱頂一起組成了交叉拱頂的外形。1936年,整個建筑毀于火災。 “水晶宮”雖然功能簡單,但在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一、 它所負擔的功能是全新的:要求巨大的內部空間,最少的阻隔; 第二、 它要求快速建造,工期不到一年; 第三、 建筑造價大為結省; 第四、 在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第五、 實現了形式與結構、形式與功能的統一; 第六、 擯棄了古典主義的裝飾風格,向人們預示了一種新的建筑美學質量,其特點就是輕、光、透、薄,開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紀元。 有人描寫在“水晶宮”里的感覺如同“仲夏夜之夢”,清朝官員張德彝說:“一片晶瑩,精彩眩目,高華名貴,璀璨可觀。”相信是貼切精當的描寫! 展覽會結束后,水晶中被拆開運到倫敦南部,按照更精致的設計重新組裝。它成為一個舉行各種演出、展覽會、音樂會和其他娛樂活動的場所。
問題八:杭州水晶宮是什么,在哪里 杭州水激宮歌舞廳 電 話:0571-85132006地 址:文暉路葉青兜橋下
公交 151 36 813
問題九:水晶宮什么意思 后宮
在起點小說里經常看到,因為起點會和諧掉很多詞語,所以用水晶宮來代替。
問題十:英國的水晶宮是什么樣子的? “浪漫”的水晶宮? 今日聽講座,主講者是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他的講座中提到了水晶宮,把它作為歐洲建筑中的一個代表介紹給了聽眾們。也許因為講座是面向普通市民,聽者層面甚廣,加之以時間有限只有2個小時,所以只是以各地代表建筑為點,向聽眾們大致介紹了兩千年來東西方建筑發展所經歷的主要流派與風格,沒能聯系到相關的典故與背景,這也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吧。 好在主講者曾經出訪西方多國,拍了許多相關的建筑圖片,與我平時在各種出版物中所見慣的圖片相比,呈現出不同的視角。另外這位專家因是文學專業的,在這次講座中也融入了一些文學的知識,例如他提到了歐洲的巴洛克文學,是伴隨巴洛克建筑和藝術而發展起來的,有機會自要找一本巴洛克主義小說來看看,不知以極盡奢華、追求繁雜的巴洛克會在文學作品中要怎樣去呈現它特質了。 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的名字特誘人,想想這會是一座怎樣的建筑呢?很容易把它與童話中的宮殿聯系在一塊吧。我最早知道這名字,是初中時在《新概念英語》中學到一篇短文,題目就是《The Crystal Palace》,水晶宮是19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建于1851年位于倫敦海德公園內,是英國為第一屆世博會(當時正式名稱為萬國工業博覽會)而建的展館建筑,是由玻璃和鐵這兩種材料所建,當時參展者共計25國,水晶宮引起了世界各國不小的哄動,盡管有這樣的介紹,想象中的水晶宮仍是一個美倫美幻的房子。1963年這座名震一時的建筑毀于一場大火。 多年后再看水晶宮,就不再存有這種浪漫的想法了。從歷史的角度看水晶宮,它的確是在建筑領域展示著人類社會的進程,再結合當時的背景,就知道為什么它能成為19世紀世界建筑的代表之作了。英國是于18世紀晚期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并于19世紀早期最早結束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的中心,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第一屆世博會是在英國召開的,水晶宮的恢弘氣勢象征了19世紀英國的強盛和世界的核心地位,從一個面反映了當年英國的強大國力,當年對水晶宮的贊美實際上就是對英國的膜拜。水晶宮后來整個建筑被移到了倫敦南區,該地區別稱“水晶宮”不知是否與此有關,早前孫繼海加入的英超水晶宮隊也是在倫敦,可見早已消失的水晶宮在在英國人心中還是很有分量哦。 從建筑本身來說,也有值得關注的地方,1849年英國白金漢宮決定為萬國工業博覽會建造一幢臨時性但具有恢弘氣勢的展館建筑,1850年8開工,1851年5月建成,速度如此之快因為只用玻璃和鐵這兩種主要建材,這棟建筑使用了面積九十萬平方英尺、相當于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或是八個半的標準足球場地),由伯明翰一玻璃供應商Chance Brothers提供,這家公司是當時唯一擁有可提供如此龐大需求的工廠,卻仍然必須從法國聘請勞工協助,以趕上展期的建筑進度。而另一個主要建材是鐵,包括鐵柱三千三百根,鐵梁兩千三百條,占地面積七萬四千平方公尺,寬度與長度分別約為408英尺、1851英尺(相當于125公尺、564公尺),高三層樓。水晶宮當然不是一座浪漫建筑,因為有透明的玻璃下鐵質構架是清晰可見的,但“水晶”一詞確是對這個建筑應用的大量玻璃的準確反映。正是工業革命在工業生產技術上的一系列重大發明與創新,為這座新式而龐大的建筑迅速誕生提供的技術條件、物質基礎和勞力供給。在我看來在20世紀的將材質與結構作為建筑物的基本特征展示出來的作品都在法國,一個是蓬皮杜國際藝術中心,1977建成開館;二是由華人建筑師貝聿名為盧浮宮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入口,1989年落成使用,也就......>>
舉辦這次博覽會的目的既是為了炫耀英國工業革命后的偉大成就,也是試圖改善公眾的審美情趣,以制止對于舊有風格無節制的模仿。帕金、柯爾等人的思想和活動對于促成舉辦這次國際博覽會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舉辦博覽會的建議是由英國藝術學會提出來的,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是該協會的主席。他對工業設計和設計教育非常關注,親自擔任了這次博覽會組織委員會的主席。柯爾負責具體的組織實施工作,帕金則負責組織展品評選團,另外一些著名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如散帕爾等也參加了組織工作。由于時間緊迫,無法以傳統的方式建造博覽會建筑,組委會采用了園藝家帕克斯頓 (Joseph Paxton,1801—1865)的“水晶宮”設計方案。帕克斯頓以在溫室中培養和繁殖維多利亞王蓮而聞名,并擅長用鋼鐵和玻璃來建造溫室。他采用裝配溫室的方法建成了“水晶宮”玻璃鐵架結構的龐大外殼(圖5-6,圖5-7,圖5-8)。“水晶宮”總面積為7.4 m×104 m;建筑物總長度達到563 m(1851ft),用以象征1851年建造;寬度為124.4 m,共有5跨,以2.44 m為一單位(因為當時玻璃長度為1.22 m,用此尺寸作為模數)。其外形為一簡單的階梯形長方體,并有一個垂直的拱頂,各面只顯出鐵架與玻璃,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完全體現了工業生產的機械特色。在整座建筑中,只用了鐵、木、玻璃三種材料,施工從1850年8月開始,到1851年5月1日結束,總共花了不到9個月時間便全部裝配完畢。“水晶宮”的出現曾轟動一時,人們驚奇地認為這是建筑工程的奇跡。博覽會結束后,“水晶宮”被移至異地重新裝配,1936年毀于大火。
北京故宮是什么時候建造的,北京故宮的歷史有多久了?北京故宮是哪幾個朝代的皇宮?本文來說說北京故宮的歷史。
北京故宮簡介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宮建成時間
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的建造背景過程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后,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后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后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里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于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北京故宮大火事件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紫禁城建成,永樂皇帝朱棣興高采烈地來到北京,可是轉過年僅僅過了四個月,金鑾寶殿便因雷擊發生火災,三大殿(現在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被燒光。此事全國震動。此次火災后二十多年,到正統六年(1441)冬十月三大殿才重建完成。
在明正德九年(1514)上元節,乾清宮懸掛的宮燈燒著了氈毯,繼而引發大火,結果把乾清宮和坤寧宮全部燒毀。
嘉靖三十六年夏(1557)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失火(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火還延伸到了奉天門(今太和門)左右順門(今協和門、熙和門)以及午門外左右廊。這次大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大殿才得以重建并改名為皇極、中極、建極三殿。這次火災規模巨大,據記載,僅清理火場就動用3萬人,5千輛小推車,每天從“晨三時到下午七時”,多日才清理完畢。
萬歷二十五年(1597)三大殿(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又遭火災,大火還蔓延到了乾清宮和坤寧宮。此次過后直到天啟六年(1626)皇極殿(今太和殿)才復建,第二年中極殿(今中和殿)、建極殿(今保和殿)才完成。此次修復重建歷時三十四、五年。
按在紫禁城居住的時間來算,明朝比清朝短些,但是火災的次數卻比清朝多得多,可見清朝的皇帝,在防火這一點上,已經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清代紫禁城的火災主要有以下幾起。
康熙十八年(1679),太御膳房6位燒火的太監用火不慎,導致太和殿發生大火。直到16年后,太和殿才得以重建。6個太監受到絞刑的處罰。
嘉慶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797年12月8日),皇宮內的乾清宮發生火災。這次火災最大的損失是明代永樂年間所修的中國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正本被焚毀。
除上述明清時代外,在民國時期紫禁城也經歷過一次大火,不過這次既不是雷擊的天災,也不是人為失誤,而是一次蓄意縱火的犯罪,1923年6月26日晚,紫禁城中建福宮西花園突然起火。根據溥儀《我的前半生》記錄,這是一起太監為了掩蓋偷竊罪行的縱火事件。
北京故宮的建筑規模
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并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獸。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后是宮后苑。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午門后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
故宮午門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筑。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筑,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
故宮神武門
神武門在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故宮東華門
東華門,是紫禁城東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東華門東向,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以西是文華殿,迤南為鑾儀衛大庫。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桿。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東面檐下“東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后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后只余銅質漢字。
故宮西華門
西華門,是北京故宮建筑,紫禁城的西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桿。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于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檐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后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后只余銅質漢字。
故宮外廷
北京故宮的外廷以三大殿為主。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后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個走獸。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建筑面積580平方米。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后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平方米。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后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筑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故宮內廷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單檐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桿。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筑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自臺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9個。
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筑規模為內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后,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兩朝這里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交泰殿
交泰殿為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后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
清代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坤寧宮
坤寧宮是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后,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清康熙、同治、光緒皇帝在此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御花園
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的松、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養心殿
養心殿位于內廷后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一直做為皇帝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始,這里做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皇帝實際上的正寢。
“養心”意為涵養心性。養心殿在宮中的位置比較便利,殿內空間布局豐富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以及分別用來批閱奏折、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更適宜皇帝起居活動的場所。養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東暖閣的晚清垂簾聽政處。
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將啟祥宮后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后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臺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筑。
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筑為光緒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墻,并將翊坤宮后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
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后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宮。乾隆帝生母孝圣憲皇后、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于鐘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后院正殿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墻、檻窗,檐下施以斗栱,飾龍和璽彩畫。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于此。
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后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隆裕太后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1917年張勛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
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于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后,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等先后在此居住。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墻,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毓慶宮
毓慶宮位于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筑群,前后共四進。正門前星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有值房3座,西墻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過院北祥旭門為第二進院落,正殿惇本殿,東西配殿各3間。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圍房20間,直抵第四進院,正殿即毓慶宮,建筑為工字殿。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為皇子居所。同治、光緒兩朝,此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慈寧宮
慈寧宮位于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檐改為重檐,并將后寢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后出廊,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墻,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臺,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臺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墻,各開垂花門,可通后院。
文淵閣
文淵閣是文華殿后的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書名樓“天一閣”建造。閣分上下兩層,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琉璃瓦剪邊,色調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閣內藏《四庫全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后,除了皇帝來這里讀書外,也允許臣工和學士們來此查閱圖書。
皇極殿
皇極殿為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寧壽宮。皇極殿位于寧壽宮區中軸線前部,與后殿寧壽宮前后排列于單層石臺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體現皇權的重要陳設。御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鐫篆體壽字各三。
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宮為兩進院,后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等都曾在此居住。
故宮居住過的皇帝有哪些
503年間,共有24位皇帝在故宮居住其中明朝十四位皇帝、清朝十位皇帝。
北京故宮住過的明朝皇帝
明成祖(朱棣)永樂,明仁宗(朱高熾)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鎮)正統
明景帝(朱祁鈺)景泰,明憲宗(朱見深)成化,明孝宗(朱佑樘)弘治,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明穆宗(朱載垕)隆慶,明神宗(朱翊鈞)萬歷,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天啟,明思宗(朱由檢)崇禎
北京故宮住過的清朝皇帝
福臨: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
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好了,關于水晶宮結構圖和龍宮水晶宮圖片的內容就聊到這里,下次再見!
1254棋牌網站地址和1254棋牌網站地址的講解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耐心閱讀!上一篇: 中共重慶城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部簡報